TEL:400-0000-0000

01.十年磨一剑的专注 (作者: 安钢技术中心 周茂奇)

发布时间:2018-07-11 15:13:58 浏览量:         信息来源:本站    文章作者:管理员

   十年的时间对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浪潮中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宝贵的时期。为了推动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发展,培育安钢品牌,自2008年,安钢以十年磨一剑的专注走出了一条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究、推广、合作、服务之路。2015年紧贴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安钢成功举办首届安钢商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第二届商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高峰论坛于2018年5月再次由安钢主办。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十年的努力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当前,安钢拥有700MPa汽车轻量化热轧卷板、热轧高强度轻量化自卸车车厢用钢的研制与开发等多项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国内汽车轻量化用钢领域的“形象代言人”。

谈到企业的研究人员,给大家的印象或许是忙碌于实验室或现场的工作人员,但安钢研究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技术人员却不是如此。在路上遇到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卡车,他们却会凑上前去并蹲在地上认真研究,看车辆使用的钢板的厚度、车架的工艺设计等一些细节,也会主动和卡车司机攀谈,了解油耗、维修及运输环境等这些对他们研发工作有用的信息。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制高点,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安钢一直伴随着专用车轻量化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国内专用车轻量化发展已达十年之久,安钢研发此类产品业已历时十年。十年前,国内还极少有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生产,这是因为其中的一项技术在生产中难以控制。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安钢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从近百个可能产生的影响点中,一个一个排除。在大量繁琐的工作中,他们不仅取得了成功,并且总结整理了一套全流程、全原辅料质量管控的细则,让产品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使安钢的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市场占有率连年保持第一。

任何新生事物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面对安钢研发出的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车辆制造厂提出疑问:“用这么薄的钢行不行?”“可靠性是否有保障?”“经济上是否划算?”……面对一个个问题,安钢用实践给出了确定的答案。安钢首先委托一家车辆制造厂用安钢研发生产的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制造了一批车,然后全部买过来放在安钢的运输队自己使用,在运输的过程中,每次拉货运输都详细记录各种数据信息。年度总结出的结果显示,车辆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消息一出,车辆制造厂纷纷开始使用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市场的大门豁然开启。

当前钢铁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之后的服务同样重要。安钢深谙其理,想尽一切办法把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质量保到底、技术服务跟到底。由于车辆制造厂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厂家高强钢剪切质量不过硬,导致车辆在急转弯时可能会发生从边部的断裂;而有的厂家焊接水平不高,车辆用上半年左右就会有地方开焊。安钢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为了协助用户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指导车辆制造厂的加工使用,安钢把钢材加工环节的质量也实施了监控,并研究整理出来了各种加工应用技术。如此用心,是因为安钢不仅要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创树安钢品牌,安钢还专注于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这个行业的发展。

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已成为安钢的特色和优势,但安钢并未就此满足,始终没有停下进取的脚步。近年来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钢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终端用户开展产学研协同,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了安钢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核心“拳头产品”。其中针对材料研发和测试,安钢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展开合作;焊接性能测试、焊接工艺开发与焊接领域的专家——中船重工725研究所合作;车辆结构设计与北航大学汽车学院进行合作;与国内知名车辆制造企业合作。因为推动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优异成绩,2015年安钢加入到中国汽车轻量化联盟,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给安钢在品牌展示、技术交流、产业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2017年,安钢以高强板、汽车用钢两大系列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品牌创建工作。2018年,在安钢主办的第二届商用车轻量化高峰论坛上,安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利剑明确表示,安钢就是要把沟通交流的平台搭建起来,把产业合作的模式固化下来,把共赢发展的传统延续下来,携手共进,突破极限,开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发展的新篇章,推进我国汽车行业朝着更高质量、更低消耗、更有效益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步伐的安钢在专用车轻量化用高强钢的品牌创建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